明英宗当时并不是真心想杀于谦,但在宫廷权力的漩涡里,他别无选择——因为身边有三个人垂涎不明当政的好处,只有除掉于谦,才能满足他们的私利,也能让皇位稳固下来。
先说“意欲”这件事。封建法律里有一个可怕的理由:哪怕你只是“有这个想法”,还没付诸行动,也可能被认定为罪。历史上常用的就是把“有意图”当作定罪的依据——你有了念头,就好像已经实施了一样。对于于谦,这个逻辑被发挥得淋漓尽致:只因被说成“意欲不轨”,就成了杀身之祸。比起岳飞被扣的“莫须有”三字,这种以思想定罪的手法更深刻、更可怕——它不需要实际证据,却足以造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罪名。
那么,传说中于谦到底“想要”什么?据说他不愿意明英宗继续当皇帝。这里要交代一下背景:明英宗是明朝第六任皇帝,后来又成为第八任皇帝——中间那一任皇帝是他的弟弟。那段时间朝局非常动荡,明英宗在位时,任用了一些昏庸和奸邪之人,国家陷入危机。应对这些乱局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于谦——尤其在土木堡之变和北京的保卫战中,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,立下汗马功劳。但功高未必保命,于谦最后却死得很难看,甚至尸骨无全。
展开全文
关于皇位的回到与否,还有一个关键插曲:中间那位做皇帝的弟弟没有留下子嗣。按当时的继承逻辑,最合适的接任人选应是明英宗的儿子。按理说,即便换成他的儿子登基,真正掌权的仍是明英宗本人,尤其那时孩子年幼,实际统治权会由英宗把持。但这一安排会让宫中三位权臣——徐有贞、曹吉祥和石亨——的利益受损。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,他们铤而走险,通过一场变动把英宗直接推上皇位。英宗当时表面上对于谦怀有感激,但那三人却提出了一个致命的建议:如果不除掉于谦,这场权力更替就说不清来由,难以自圆其说。为了让自己行为看起来“有理有据”,他们坚持必须以某种罪名把于谦定掉。
英宗一开始并未意识到自己被利用,直到许多年后才明白真相:实际上,无论杀与不杀,于谧的存在都不会改变他最终掌握皇权的事实。但于谦一旦被处死,那三人的私利会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——这才是他们竭力推动的真正目的。
权力斗争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,而是利益与恐惧编织的网。于谦的遭遇正说明了这一点:一个曾为国立下大功的人,最终因他人的算计和政治上的“合理化理由”而落得凄凉下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