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内设有婺剧表演队,能自编、自导、自演小品、快板、婺剧等,表演队经常到各地演出,将传统婺剧文化发扬光大,村中还建起了婺剧主题馆。
“主题馆开放后吸引了很多游客,我们也配套推出不少活动。”金东区婺剧促进会澧浦分会会长黄艳笑告诉记者,郑店婺剧主题馆由古建筑改造而成,是金东区8所乡村博物馆之一,每周开展一村一品婺剧坐唱活动,内有舞台道具陈列、服装展示、舞台布景、乐队排练等。
近年来,郑店村还通过举办婺剧坐唱班、婺剧锣鼓班等活动,全力打造本土婺剧文化品牌。“去年的金东区坐唱班大赛给婺剧爱好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,我们自编自创自演的婺剧小戏《草堂清风》也广受好评。”黄艳笑说。
自去年8月下旬确定编排一个以王廷扬清廉家风为主题的节目以来,金东区婺剧促进会澧浦分会认真梳理澧浦人王廷扬的清廉事迹,决定以婺剧小戏的形式表现。
之后,澧浦镇文联、文化站召集婺剧促进会相关人员,有条不紊地开展了文学剧本创作、词曲创作、演出视频拍摄等。其间,剧本经过6次修改,曲谱调整10多次,演出人员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排练。这出题为《草堂清风》的婺剧小戏克服资金、人员等各方面的困难,以极高效率完成了创排,初次演出即受到好评。
春节前后,澧浦镇还通过举办乡村春晚的契机,开展婺剧小戏的巡演,积极推动廉洁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,同时创新传播手段,将小戏视频进行线上播出,吸引了不少网友。
今年以来,周末的郑店村总能看到很多婺剧爱好者,一边互相化妆,一边交流婺剧演唱心得。3月的第三个周末,村剧团的演员还在现场“兼职”当起指导老师,根据游客的年龄、体型、嗓音等特点量身定制角色,指导一些基本动作和唱腔。“我带着孙女体验了一番,孙女也现场学了一段。”市民刘阿姨说,这种“沉浸式”体验很有意思,她和孙女都在期待下一次活动。
永康山门头
婺剧活动融入日常生活
最近,因为“最晚的龙灯”,永康市江南街道山门头村火了一把。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它还是藏在深闺的“婺剧之乡”。
近年来,山门头村深耕婺剧文化,以农村婺剧文化为载体大力弘扬传承金华地方文化,走出了一条特色婺文化发展之路。走进山门头村,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:细长的村庄大道上,老妪悠闲漫步;整洁的居家养老中心里,村民笑谈家常;宽敞的文化广场上,孩童嬉戏打闹……
山门头村有着深厚的婺剧基础和传承,刚走进村口,巨幅婺剧剧照映入眼帘,耳畔吹来的清风声中似有鼓乐敲打,墙画中的花旦小生仿佛正在演绎精彩绝伦的《樊梨花》《断桥》。沿着村道往前走去,便是山门头村大礼堂,文化礼堂内设计了婺剧知识普及廊、婺剧陈列室、婺剧节目排练室、婺剧演出小广场。礼堂内还收藏着各式各样的戏服、道具以及婺剧演出所需的乐器等,村庄的历史沿革、非遗传承、故事传说等也在此一一展陈。礼堂外,有条写满村婺剧历史、婺剧人故事的廊道,还精心设置了婺剧装扮的拍照打卡板。
“我们村的人个个都是婺剧迷,每天晚上,村民都会到村文化礼堂,唱婺剧、学打鼓。”山门头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郎大军告诉记者,山门头村有1000多人,上台演过婺剧的就有百余人,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孩童,都能咿咿呀呀唱几句。早在上世纪30年代,山门头村婺剧团就很出名,老一辈婺剧人的传承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。当时,山门头婺剧团还请了国家导演王正洪、林文贵,当地老艺人李朝梭等人指导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山门头村曾有6个剧团,轰动一时。
村民章燕南就来自婺剧世家,家里曾办过民营婺剧团。她本人先后办过山门头婺剧团、江南婺剧团、永康市双龙婺剧团(曾改名浙江李子园婺剧团),如今又牵头组织村民和婺剧爱好者建起了永康市南姐艺术团,经常下乡、进校园演出,为普及婺剧出力。
村里不止有剧团,还成立了腰鼓队、大鼓队、舞龙队、江南婺剧园等,表演队伍众多,活动很丰富。为此,村里结合这一特色大力开发了岗谷岭景区旅游项目,建起了水上舞台。“我们不定期地在舞台上推出婺剧和舞龙表演,大家都很喜欢,杭州、丽水等地游客也慕名而来。”郎大军说,这既丰富旅游业态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,也为村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。
兰溪夏李
循着李渔一步一赏皆闲情
李渔被称为“东方莎士比亚”,集创作、实践、理论于一身,不仅具有丰富的剧作经验,还将自己丰富和系统的戏曲理论编入《闲情偶寄》,论述戏剧的词曲创作、演习授曲、妆造仪容等,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,也为大众理解和欣赏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。
从金华市区驱车1个小时左右,记者沿着兰游公路在夏李村找到了伴水而建、掩映在农田之中的李渔祖居。
未进村,记者就先在路边看到了且停亭,亭上一联“名乎利乎,道路奔波休碌碌;来者往者,溪山清静且停停”为李渔自题,一直为后人所传颂。
村口,“李渔故里”的石牌坊显眼地矗立着;村中,手持书卷的李渔雕塑遗世而独立,雕塑背后是一整面墙的介绍:“思想家、戏剧家、小说家、书画家、美学家、出版家、旅行家……”夏李村有“鲤跃龙门”“伊山寻梦”“坝上蛙声”“长湖漾月”“才名震世”等十二景,但最吸引记者的还是“粉墨长生”大戏台和李渔祖居。
据悉,作为李渔的故乡,夏李村将李渔文化融入村镇建设之中,以婺剧为主要特色,建设了这“一村一戏台”,婺剧元素在村中随处可见。墙面、栅栏、灯笼……村庄内到处画着脸谱和戏剧人物,戏曲元素无处不在。
关于李渔,这里还有一个兰溪组织开展千年文化解码的成果——清廉婺剧《李渔坝》。该剧以婺剧的形式,生动还原了戏剧家李渔在家乡夏李村担任祠堂总理期间,亲自起草《祠约十三则》,克服重重困难,抵御种种诱惑,带领乡亲们建起水坝、迎来丰收、走向温饱的历史。
另外,市民游客还能在夏李与“有戏有味,‘蟹’逅夏李”等各类文旅品牌活动相遇,惠民演出、论坛、展演、展览等应有尽有。如今,依托婺剧特色,夏李村还将被打造成“中国戏曲文化的创作创新基地”“戏曲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”。
李渔的戏曲剧本、小说等作品不仅盛誉一时,穿越400多年后,依旧经久不衰。李渔已然成了兰溪“戏味生活”的代言人。而夏李村作为李渔的故乡,你可以在这里喝茶、赏景、听戏,人生何必几多愁,一步一赏皆闲情。
来源|金彩云客户端
初审初校丨朱康玲
二审二校丨琚丽萍
终审终校丨徐利华
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