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半导体产业正经历第三次结构性变革。自两年前"国九条""科创八条""并购六条"等政策密集出台,叠加IPO通道收窄,一场以产业整合为特征的并购浪潮正在重塑行业格局。钛度浪潮通过复盘十年发展脉络,揭示两次并购潮背后的深层逻辑。
海外并购1.0时代:特殊窗口期的冒险
2014年开启的首轮并购潮带有鲜明时代印记。彼时国内半导体企业不足千家,专业投资机构不足20家,在国务院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》推动下,以紫光集团、建广资本为代表的中资机构开启跨境并购"扫货"模式。展讯、豪威科技、安世半导体等十余家海外企业通过私有化回归,清芯华创(现元禾璞华)等早期投资机构参与其中。
当时国内既缺技术更缺资产,2014-2016年间完成的跨境交易普遍存在整合难题。除中概股回归外,收购纯外资企业的案例往往面临文化差异和技术承接双重挑战。
国产替代与IPO红利:黄金时代的AB面
随着2018年后外部环境剧变,产业逻辑转向国产替代。科创板开闸催生创业热潮,半导体企业数量从不足千家激增至超3000家。但此时市场呈现"两头热"现象:创业者追逐IPO造富神话,上市公司却陷入"无优质标的可买"的困境。
数据显示,2021年半导体行业VC/PE投资超2000亿元,但当年并购交易规模不足300亿元。科创板的财富效应让企业估值体系紊乱,电源管理芯片等细分赛道出现数十家同质化公司,价格战导致毛利率普遍跌破30%,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并购市场。
政策倒逼与产业觉醒:并购2.0的破局
转折出现在2023年。IPO过会率骤降至30%,全年新增上市公司不足50家,半导体领域占比不足5%。政策组合拳开始显现威力:北交所增设硬科技绿色通道,并购重组审核效率提升40%,"小额快速"机制覆盖85%交易案例。
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。截至2024年底,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达217家,较2019年增长3倍,但总市值中位数下降至50亿元。产业龙头北方华创、拓荆科技等启动横向整合,江波龙32亿元收购某存储芯片企业的案例,开创了上市企业并购未盈利标的先例。
高失败率背后的三重博弈
繁荣背后暗流涌动。2024年公告的47起半导体并购案中,23起最终终止,失败率近50%。国资股东要求保值增值,财务投资人诉求短期回报,产业资本看重战略协同,这三方利益平衡犹如走钢丝。
估值倒挂加剧谈判难度。某图像传感器企业并购案显示,天使轮投资者成本约5元/股,D轮机构进入价已达80元,而上市公司报价仅60元。这种"击鼓传花"式的估值体系,导致半数交易卡在定价环节。
并购时代的生存法则
当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特征:一方面,TOP20半导体企业手握60%行业现金储备,并购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;另一方面,超40%创业公司现金流不足12个月。某FA机构数据显示,2024年半导体领域估值平均回调45%,PS倍数从最高25倍回归至8倍理性区间。
"未来将呈现'双轨制'格局。"年营收超10亿元且技术领先的企业仍可冲击IPO,其余数千家企业必须面对现实选择:被并购整合或自然出清。这种转变正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从"分散突围"转向"集团作战",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巨头或将在并购浪潮中诞生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